本期简介:
Geo,是地质(Geology),是地理(Geography),
香港“地质”,如何造就香港城市的“质地”?
曾被形容为Barren Rock的香港,又凭什么建造出一个大都会?
从百年前开始大量开采石矿,盖起一座花岗之城;
隐藏于城市不同角落的界石,默默地记载了历史的变化;
在山坡上开垦平地,用石头砌成挡土墙,开路起楼;
将小山丘移平,变成人口密集的社区;
多元化的矿藏,促成产业,形成村落;
在贫瘠的石头上,植树栽花,培育出绿油油的郊野公园......
香港故事,如果由一块石头开始说起,会有什么不同?
Let’s Rediscover the Hong Kong Stone Age…..
──
**随书附送:
“香港后山乐园”手绘插画地图
后山小径(Backyard Trails)是指位于市区与郊野之间的绿化带,不但是居民释放压力、提升身心灵健康的秘密基地,更展现出大众共同营造社区空间的活力。“就系香港”联乘致力自然保育工作的Parks and Trails,并邀来插画家猫珊,创作一张插画地图,一起发掘隐藏于本地多区后山的人文故事。
今期精彩内容:
REmember// 维城之初,花岗之城
开端口之初,不但是房屋或各类基建,都大量采用香港本地花岗石去建造,犹如一座“花岗之城”。今日香港依然保留了在不同年代由花岗石建成的建筑物,虽经历百载风霜,但稳固的特质,依旧不变。
REmark// 以石为界,定义香港
香港是亚洲其中一个界石最密集的城市,但界石却也是最沉默的历史印记。这座城市里总共存在多少界石?当中又有多少未被发掘,或早已湮没于都市发展之中?在界石身上,又记载了我城变化的哪一面?
REmove// 移山换地,见山不是山
现时遍布各区的公共屋邨以及各类公共设施,不少都是移走原来位置上的小山丘改造而成,但往往因为改变速度及幅度太快太大,令人难以想像到,从前处处都是小山丘的原貌。
REmind// 城中之丘,场景图式
走在城市当中,会发现得愈来愈多隐没的“城中之丘”,那些一二百米海拔高的小山,像独立的存在,跟大山一般不相连。本期邀来“生活营造”团队,为我们解构九龙15座小山的场景图式。
REveal// 圣山如何变成孤岛——宋王台
连接九龙城和启德区的行人隧道上,夹在繁忙车道之间,宋皇台花园内竖立着一块曾经迄立于“圣山”上的巨石,在过去不但是被仰望的神圣象征,亦记载了八百年前宋代香港的历史遗痕。
REtain// 石墙有树
游走于港岛“山城”,不时会遇到石墙树蔓延在垂直石砌挡土墙表面,或者钻入墙身的缝隙之间,展现出无比的生命力。香港的石墙不但形态多变,亦见证早期开辟“山城”的过程。
REdiscover// 香港郊野公园前传——From Barren Rock to Green Park
十九世纪的香港被形容只是一块“贫瘠的石头”。但在往后,这个处处都是山石的小地方,如何逐步生出繁花茂树,创建起植物公园?又在水塘集水区广泛植林,发展起后来的郊野公园?
其他精彩内容:
REtell// 在消失与存在之间——重建宋王台
圣山消失了,三分一的宋王台石留下来了,却跟原址远离了300尺。长达八个世纪的历史时空,可以用什么方式去连接? 建筑师/艺术家许慕义和孙彦,借着重建宋王台石的数码地景,提出思考上述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式。
REsources// 矿业蓝图HK Mine Mapping
十九世纪时,本地石矿业已大量开采及出口;其他矿物亦在二十世纪先后进行开采。尽管七十年代后本地矿业渐走下坡,但昔日的矿产蓝图依然残留在不同地区,成为无法抹去的城市记忆一部分。
REmains// 马鞍山——从矿村到新市镇
在马鞍山起伏连绵的山峦下,有过由数千人一同开垦的矿藏,近年则变成兴盛的新市镇。山上山下交织成一段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偏僻荒芜的山野矿村,到现在繁荣的新市镇,马鞍山是怎样走过来的?
REconnect// 石墙树社区
本地艺术家邓启耀,一直在作品中探讨香港的城市景观、展示景物背后有关殖民化、城市化,以及历史事件对地方面貌造成的改变。今次借着中环城隍街和湾仔东美花园的石墙树,呈现自然和社区的链接。
ISBN:978-988-74818-8-1
定价:HK$180
印刷制作地点 : 香港
出版日期:9月下旬
──
网店秋季号专属待遇:
凡订购即送:【1870年代香港山海地图】明信片一张(四种颜色,随机一款)
1874年由意大利传教士Simeone Volonteri (1831–1904) 来华时绘制的香港岛及九龙半岛的地形图,将当时港九两地主要是山丘的地形呈现出来。(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商品介绍
商品信息
运费与其他信息
- 商品运费
- 付款方式
-
- 信用卡安全加密付款
- Alipay 支付宝
- AlipayHK 支付宝香港
- 退款换货须知
- 点我了解设计馆的退款换货须知
- 问题回报
- 我要检举此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