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饥荒/ 陈意新 着

RMB 145.64RMB 165.50
88 折
最多省下 RMB 19.86
  • 结帐后填写并分享,免费帮你寄送电子贺卡。 电子贺卡是什么?
  • 付款后,从备货到寄出商品为 3 个工作天。(不包含假日)

优惠活动

关于品牌 逛设计品牌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
5.0
(60)
上次上线:
超过 1 周
回应率:
41%
回应速度:
1 日内
平均出货速度:
7 日以上
经验饥荒/ 陈意新 着 - 刊物/书籍 - 纸 蓝色

商品介绍

大跃进饥荒期间,是怎样的社会机制、资源和文化,造成了同一个村庄里农民的生死分野?二十余年来,作者走访安徽和江西四十多个村庄,收集逾百份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口述资料,结合档案、地方志、族谱等文献,试图从一手集体经验找到农民在饥荒中得以幸存的原因。 透过分析各村庄的自然环境、宗族文化及经济结构等,本书揭示了塑造农村基层权力关系、决定粮食分配,以及动员农民自保或集体抵抗的关键机制。书中讲述的农民吃青、抢粮、瞒产等求生经验,更补充了以往聚焦于死难的大饥荒论述,呈现共和国早期农村基层社会的复杂图景。 全名:经验饥荒:自然环境、社会机制和中国农民的生与死(1958-1961) 作者:陈意新 ISBN:978-988-237-349-5 装帧:平装 语言:繁体中文 页数:432 尺寸:229 x 152 x 24 mm **作者简介** **陈意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校区历史系教授,专研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史,曾出版《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合着,1987)。近二十余年集中进行饥荒研究,在《二十一世纪》等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相关主题的论文,并曾荣获2009年度美国农业史学会贝农.卡尔斯滕森最佳论文奖(Vernon Carstensen Memorial Award)。 **推荐语** 为什么在同一场大饥荒中,有的农民死去,有的农民却活了下来?陈意新就此命题展开了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了农村中传统宗族共同体的存亡,以及人们自发的“反行为”,对饥荒期间个体农民的生死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生动再现了安徽各地四十几个村庄的饥荒状况和农民反应,并对若干结构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其详实程度令许多现有论着相形见绌。作者断言长期延续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文化是决定多数村民生死的首要因素,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乡土情理之中。 —**董国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指出,大跃进饥荒不同于以往的饥荒,它是一个不断升级的两阶段过程,并在农业集体化背景下,农民必须共同面对“生存”的挑战。本书以村庄为中心,少有地纪录了当时农民的一手日常经验,从不同面向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论述,对理解大饥荒时期的生与死作出重要贡献。 —**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Tarpley,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意新基于多年的口述资料,展示了即使在看似非常相似的地区,存活的可能性不仅受到资源配置、地形和气候等细微差异所影响,血缘关系和社区的应对方法同样值得注意。本书的微观研究方法不仅为大饥荒提供了新的阐释,也改变了饥荒研究的图景。 —**科尔马克.奥格拉达**(Cormac Ó Gráda,都柏林大学学院经济系荣誉教授) 本书堪称比较史学的研究典范。透过比较不同相邻村庄,本书揭示了国家决策与农村的生活条件如何造成农村人口在大饥荒中的大量死亡。各村的宗族凝聚力、地形差异和地方干部的产量浮夸,皆成为了决定谁生谁死的关键因素。 —**塞尔登**(Mark Selden,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

商品信息

商品材质
制造方式
机器制造
商品产地
香港
库存
10 件以上
商品排行
No.353 - 风格文具  |  No.3 - 刊物/书籍
商品热门度
  • 被欣赏 313 次
  • 共 0 人收藏
贩售许可
原创商品
商品摘要
透过分析各村庄的自然环境、宗族文化及经济结构等,本书揭示了塑造农村基层权力关系、决定粮食分配,以及动员农民自保或集体抵抗的关键机制。书中讲述的农民吃青、抢粮、瞒产等求生经验,更补充了以往聚焦于死难的大饥荒论述。

运费与其他信息

商品运费
付款方式
  • 信用卡安全加密付款
  • Alipay 支付宝
  • AlipayHK 支付宝香港
问题回报
我要检举此商品

购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