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也是物,我们又怎样像丢弃其他旧物一样丢弃它? 在设想回收地球升级再造的可能性之前,不妨投入一条或许能与紧缠着地球的消费链抗衡的,易物链。
精彩内容包括:
专题“易物链”
• 在南涌种柠柑的本地农夫结青与天敌、制度对抗,与社区平台创建起“南涌共荣圈”。
• 城市研究员袁智仁走访夜冷墟市,从不同故事读到一门有深水埗特色的“地摊经济学”。
• 艺术家林若曦和张玮晋从“升级再造”中找回物的“前世今生”,重新创建人与物的关系。
• “彼此”由朱少璋、张婉雯、杨天帅、李日康、刘清华、许雅舒举办一场选物展,以文字翻搅记忆中与物的交遇与轮回,台湾插画动画师卓霈欣作画。
• “译界”瑞典诗人Freke Räihä写〈瑞典树〉,拟仿客体化的操作,勾出物质共存的脉络。
• 新系列专栏“物语”一连四期,由游静、唐睿、颜峻每期分享各种与物的羁绊。
• 专题小说由台湾作家李屏瑶想像一群未来小孩以物建教,拜物为神。
• “漫漫”由香港与台湾的画家韩幸霖和日安焦虑就主题“消失”展开分格对话。
专栏及创作
• 第四十届台湾“时报文学奖”得主洪昊贤全新系列小说“没有过去的人”,一连四期讲一些“没有记忆”,也不去记忆的人。首篇〈揸宝马送大麻〉,一个九龙市井青春的故事,篇名来自香港独立乐队“南洋派对”的歌词。
• “二端钭说”,由黄涵榆、李薇婷、杨焯沣三人分别论述国际知名安那其人类学学者与行动者大卫.格雷伯的思想,并与当下作出对照。
• “书评阵”应亮读完兼有尖锐批评、感性回忆的《抗命女声》后,尝试从雨伞和身份有关的回忆,记叙到当前与将来;林三维从《乌有》分析妮可.克劳斯在作品中“平行时空”般的双线叙事结构、陈子馨谈最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伊丝.葛绿珂诗中的先知与诠释者语言。
• 第七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短篇小说组得奖作刊载,首篇是季军得主廖宇青的〈唯有无声无息地爱〉。
• 更多精彩内容:黄炳从一场鼠标交易中反击他人对天蝎座艺术家的攻击;饮江与陈子谦对写诗三组……

